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进展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ww.moh.gov.cn 2012-07-09
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患病、死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已上升至85%。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具有“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特点,慢性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达到了70%。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提高、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面对慢性病高发态势,卫生部高度重视,把慢性病防治列为卫生工作的重点,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慢性病防控体系,紧密结合医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慢性病防控项目。大力推行健康教育,落实综合防控策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建立慢性病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技术指导和能力建设,通过多年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
与慢性病的严峻形势和百姓的健康需求相比,当前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还存在全社会认识不足,公共政策和社会支持环境缺乏,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有待建立等问题。卫生系统内部也存在工作机制不顺畅、防治结合服务能力不足、防治资源难以整合、信息共享难以实现等困难,这些困难和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慢性病防治事业的整体发展。
为有效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形成政府社会防治工作合力,共同应对慢性病的严峻挑战,日前,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5个部委局联合印发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这是我国第一个慢性病国家级综合防治规划,为我国“十二五”期间慢性病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慢性病防治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去年联大召开的慢性病高级别会议通过的慢性病防治政治宣言的承诺。《规划》紧密围绕“人均期望寿命提高1岁”的健康核心目标,着力打造覆盖全国的慢性病防治服务体系,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机制,明确“十二五”期间慢性病防治的具体目标和策略措施。规划内容突出了四个特点:一是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的跨部门协调机制,明确了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提出将健康融入各项公共政策的发展战略。二是健全慢性病综合防治专业体系,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专病防治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慢性病防控中的分工负责和分级管理机制,逐步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三是按照三级预防策略,针对全人群、高风险人群和慢性病患者分别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体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基本原则。四是借力卫生城镇、健康城镇创建,开展示范区建设和省部共建,搭建慢性病综合防治的平台,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提高慢性病综合防治的能力和水平。《规划》的制定和出台对提高各级政府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和指导地方开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为推进规划实施,卫生等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制定了慢性病防治核心信息,形成了专家共识,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中央财政加大对慢性病防控的投入力度,2012年医改重大专项慢性病防控项目中央财政投入资金较2011年增长了近1倍。加强了指导和评估,启动了重点慢性病专项行动计划和规划实施评价体系的制订工作。卫生部还将会同相关部门,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慢性病防治的体系和机制建设,深入开展慢性病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着力解决慢性病防治在适宜技术选择、基本药物遴选、基层防治模式和筹资保障机制等方面问题,加大技术推广和科学普及工作力度,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利用,全面提高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