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病
[发布日期:2016-4-13来源:四川省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浏览次数:8094]
一、什么是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二、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酗酒、肥胖,还有年龄、种族和遗传等因素。
三、四川省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现状如何?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受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我省慢性疾病的发病和死亡继续上升,2016年四川省卫计委《2015年四川省人群健康状况及重点疾病报告(纲要)》显示:35岁及以上居民中高血压患病率为34.6%,糖尿病患病率为12.4%,心脑血管病高居各种死因首位(脑血管病19.05%、心血管病10.28%),慢性疾病死亡构成88.00%;而导致心脑血管和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流行形势也不容乐观:吸烟率高(18岁以上27.4%),一年饮酒率高(34.3%),平均身体活动不足(11.1%),红肉摄入过多(53.9%),蔬菜、水果摄入不足(42.6%),烹调油和食盐摄入过多(76.0%、69.0%),成人超重比例过高(31.5%);而广大居民慢性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却处于较低的水平,以高血压为例18岁以上人群分别为31.8%、28.5%、6.1%。
四、为何春节后留意心脑血管疾病?
一年一度的传统春节,容易造成人们放松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警惕,节日期间又不规律生活(熬夜、缺乏休息、情绪紧张等)、不健康的膳食(大量抽烟、暴饮、暴食等)、缺乏体力活动等不健康的危险因素,在节日中的集中流行,节后容易造成心脑血管病诱发和加重。
同时春季处于气温回升的过程,气温不稳定(俗称倒春寒),忽冷忽热、气压变化大,气候相对也比较干燥,温度反复骤变容易造成机心脑血管额外负担,突然舒张和收缩,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故春季是心脑心管疾病的高发期。
五、什么年龄更应该注意季节变化?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35岁以上)更应该小心季节变化。因为机体、心脏功能下降及血管硬化等因素,难以适应环境温度变化,更加容易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血压控制不好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还容易引发脑溢血、中风、心梗。故适应能力差、患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群,要特别注意冷热环境的变化。
此外,诸如生活无规律、工作或精神压力大、饮食结构不合理、暴饮暴食、烟酒过度等原因也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六、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根本还在于预防和控制各种危险因素,践行健康生活方式,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已经患有者同时还需要监控和规律治疗。简单说就是有效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数,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定期体检和规律治疗。
平时应该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行为,预防高血压、糖尿病;养成合理膳食习惯,少吃高热量、高脂肪、高盐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戒烟限酒,已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不宜饮白酒;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注意身体保暖与气温变化,保持平和心态,避免过于激动;定期到医院进行监控体检,35岁以上成人每年1次体检,高血压病人每周2-3天测血压,出现症状随时测,一般成人每6个月测量体重1次,超重肥胖者每月1-2次。
六、春季还应注意那些与预防心脑血管有关的?
与防治心脑血管病有关的其他疾病,还应注意预防季节变换导致的上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病、过敏性皮炎和皮肤病、季节性关节炎、因生物钟打乱的春困等。
七、我省相关部门为人群预防心脑血管病做了那些事?
我省政府和相关技术部门为预防心脑血管病和慢性病做了大量防控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人群预防为主,开展政府倡导全民参与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提倡合适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活动和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在各地打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健康社区、单位、餐厅、公园、健康一条街等)。到目前全省累计举办各种相关宣传活动7934次,媒体宣传累计1460次,打造健康支持性环境累计1790个。
同时,针对重点慢性病和老年人的健康,各级疾控部门还将指导基层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等重点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提供膳食、运动指导和戒烟服务等非药物治疗服务工作;此外,针对心脑血管病和慢性病开展了大量人群监测和筛查项目和工作。